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搜索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9号(苏家屯区政府东侧) 乘车路线:333路、324路、335路、327路均到中医四院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辽ICP备1600621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沈阳

临床经验

分类:
郑洪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19

 一、骨痿痹(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以骨痛(腰背痛最多见)、驼背、变矮、骨折为其临床表现,属中医“骨痹”“骨痿”“骨极”“骨缩病”等范畴,但中医病名尚不统一,有以“骨枯髓减”而名之曰“骨痿”,有以“腰背痛”而命之曰“骨痹”,个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正名,当以“骨痿痹”为宜,既突出其病机特点,又体现临床主要症状。

  骨痿痹的病因病机,其一,以肾虚精亏、髓减骨枯为首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伤肾、药邪伤肾、年老肾精亏虚所致。其二,脾胃虚弱、精微不足。多由后天饮食失养,或饮食劳倦伤脾所致。其三,肝血不足、肝肾亏虚。多由久病伤及肝肾精血所致。其四,瘀血阻滞、精微不布。在肾虚、脾虚或肝血不足等基础上,气虚无力行血、阳虚寒凝不能温养血脉、阴虚煎熬津液血稠、痰饮停聚阻碍气血运行等,皆可形成瘀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化精,肾精不充,髓减骨枯,则加重已形成的骨质疏松。

  骨痿痹的临床表现,早期为“未病”、“欲病”状态,病生于渐,多无明显症状,但“髓减骨枯”病理过程悄然进行。初期为以腰酸背痛为主要症状,以脏腑精气不足为本,精亏不荣则痛;骨小梁微折,瘀阻络脉则痛。中期以骨折骨痛为主要症状,则本虚标实,以瘀血阻滞为主。后期以驼背变矮、腰脊不举、骨短缩等为主要症状,则虚实错杂,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因人而异。

  中药治疗,当以补肾填精贯穿全程。早期重在补肾,未病先防,或因人体质之异,兼以滋阴助阳。初期重在补肾益髓,佐以活血通络。中期重在活血化瘀,佐以补宜肝肾。后期补肾活血,视虚实盛衰,因人制宜。补肾益髓基本方以鹿茸粉2g、淫羊藿10g(免煎颗粒)、牡蛎粉2g。以鹿茸为君,有“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 (《本草纲目》)之功,或以鹿角胶10g代替;淫羊藿为臣,助君药“能益精气” (《本草纲目》)、“坚筋骨”(《别录》);牡蛎为佐使,“主男子遗精,虚劳乏损,补肾正气”(《海药本草》)”“久服强骨节(《神农本草经》)”,并益阴潜阳,以制君臣之药太过。每日一次,冲服。活血通络可用鸡血藤、丹参、穿山龙等;活血化瘀止痛可用元胡、红花、川芎等;骨折骨痛加制乳香、制没药等,加减化裁,可获良效。

  二、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学称之为“尪痹”。《素问 • 痹论》有风、寒、湿“三痹”,筋、骨、肌、皮、脉“五体痹”,心、肺、肝、脾、肾、胞、肠“脏腑痹”之分,又有“食饮居处,为其病本”、“营卫之气,亦令人痹”、“经络时疏,留连筋骨”、“体质阴阳,两气相感”之论,《金匮要略》称“历节风”, 立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之处方以治之。

  尪痹的形成因素,与先天禀赋薄弱有一定关系,如《灵枢·寿天刚柔》:“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后天因素,责之脾肾。脾肾亏虚,根本不固,骨骼、软骨、关节、滑膜则为持虚之所,复感风寒湿邪而成痹。

  尪痹辨证要点,以肾虚为本,常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易感外邪;又常脾虚,常见食少便溏、脘腹胀满;以风、寒、湿、热、瘀为标,风胜者,关节窜痛,汗出恶风;寒胜者,关节冷痛,遇寒加重;湿胜者,关节肿痛,肢体僵重;热胜者,关节红肿,伴有发热;瘀血者,关节刺痛,青紫苍白。肾肝同源,故常影响眼部,出现虹膜炎,且春季多发。

  尪痹的治疗大法是“从肾论治、兼顾脾胃”,处方多以千金方独活寄生汤,每加黄芪30-50g,续断20g,则为三痹汤;风气胜者,多以蠲痹汤;湿热胜者,则以羌活胜湿汤。补肾为本,多用熟地、寄生、续断、狗脊,补肾气加黄芪、山药、白术;补肾阳加杜仲、淫羊藿、补骨脂;补肾精加鹿茸、山茱萸、何首乌;补肾阴加女贞子、黄精、枸杞。兼顾脾胃,必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

  病性用药:风胜加独活、羌活、防风、海风藤;寒胜加川乌、草乌、细辛、桂枝;湿胜加苍术、薏苡仁 、茯苓、络石藤;热胜加秦艽、桑枝 、忍冬藤;瘀痛加元胡、红花 、乳香、没药等。

  病位用药:上肢加羌活、桑枝、桂枝;下肢加牛膝、木瓜、穿山龙;肩背痛加威灵仙、海桐皮、片姜黄;腰脊痛加狗脊、续断、巴戟天;拘挛僵直加伸筋草、鸡血藤、地龙。

  内外同治:常嘱患者中药汤剂可二用,前二煎混合口服,后一煎外用洗浴手足,可内外同治、经济实用、疗效增加。

  三、胃痞(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

  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症、糖尿病合并胃轻瘫等,皆属中医“胃痞”范畴。西医认为,此病多与胃肠动力不足有关。中医学则需辨证论治,《内经》提出痞、满、痞塞的基本概念,《伤寒论》以脾胃升降失调、正虚邪陷、寒热错杂为基本病机,立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治疗大法,所创“半夏泻心汤”等五泻心汤乃治痞满之祖方,至今仍为临床常用。

  胃痞,以胃脘痞塞,胀满不舒,但按之柔软,压之不痛为主要症状。胃痞辨证要点为寒、热、虚、实:饮食寒凉,或脾胃虚寒,则多兼遇寒则甚,得热则舒,苔白,脉沉或沉缓;酒食停滞化热,或偏嗜肥甘厚味,则多兼胃脘灼热,口苦便秘,苔黄,脉滑或数;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伤及脾胃,则多兼食少,食后痞甚,倦怠乏力,大便溏薄;七情内伤,肝失疏泄,横逆脾胃,则嗳气频作,按之满甚或硬,能食便秘。又常见肝郁脾虚、寒热错杂等错综复杂的证候。

  胃痞,以调畅气机、调和脾胃为治疗大法,辨清证候,分别兼以温中、清热、虚补、实消。个人以张元素“枳术丸”为治痞、消食、强胃之基本方,脾胃升降重在肝气疏泄,故喜用柴胡、香附以调畅气机,酌用黄芪、升麻以益脾升清,用半夏、厚朴以降逆下气,用良姜、小茴香以温中理气,用良姜、小茴香以温中理气,用砂仁、白蔻仁以燥脾化湿,用神曲、内金以消食除胀。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于胃痞者,久病多瘀,久病入络,则多用丹参活血祛瘀,荔枝核行气散结。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