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搜索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9号(苏家屯区政府东侧) 乘车路线:333路、324路、335路、327路均到中医四院下车即是

版权所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辽ICP备1600621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沈阳

>
>
>
临床医案五【燥痹•气阴两虚证证(干燥综合征)】燥痹•气阴两虚证证(干燥综合征)

临床医案五【燥痹•气阴两虚证证(干燥综合征)】燥痹•气阴两虚证证(干燥综合征)

分类:
郑洪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
2023/04/20

  王某,女,48岁。2016年9月27日初诊。

  主诉:口干,鼻干,眼干4年。现症状:口干,鼻干,眼干,冬天明显,乏力倦怠,时偏头痛,手足温和,饮食尚好,晨尿有泡沫,大便两日一次。舌淡红边紫暗有裂纹而干,脉沉缓。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中医诊断:燥痹。辨证:肺脾肝肾同病。三焦气化失司,肺脾肝肾气津两虚,津液输布失常,不能濡润脏腑官窍。治法:益气滋阴生津。处方:黄芪15g,白术15g,茯苓20g,沙参20g,麦冬20g,石斛20g,玉竹15g,黄精20g,天花粉15g,枸杞子20g,川芎15g,香附20g,甘草15g。14剂,每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服。三七粉3g/次,日一次,冲服。

  10月18日二诊:症状略有好转,仍口干,无头痛,大便日一次,饮食尚可,睡眠一般,舌脉同前。上方加山茱萸20g,龙眼肉20g。7剂,水煎服。

  10月25日三诊:仍口干,唇燥,两目干涩,自觉腿沉,余症好转,舌脉同前。上方改黄芪20g,加山药30g。7剂,服法同上。

  11月1日四诊:症状好转,腿自觉有劲,仍口干唇燥,晨起有痰,舌脉同前。上方加陈皮15g,菟丝子20g。14剂,服法同上。

  11月22日五诊:口唇略干,晨起有痰,纳可,二便正常,睡眠较好,舌质淡红而干,根有薄苔,脉沉缓。血常规:白细胞3.2×109/L,血小板92×109/L。上方加太子参15g,地榆15g。14剂,水煎服。

  12月13日六诊:仍有口唇略干,饮食二便正常。舌脉同前。复查血常规正常。上方去菟丝子。14剂,水煎服。

  其后,改为太子参,麦冬,石斛,玉竹,枸杞子,各5-8g,加水1500毫升左右,煎煮20-30分钟,代茶饮。随访至今症状好转。

  [病案分析] 20世纪80年代,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首创“燥痹”病名,其病变包括肺脾肝肾等脏腑。清代喻嘉言《医门法律》说:“燥盛则干,夫干之为害,非遽赤地千里也,有干于外而皮肤皴揭者,有干于内而精血枯竭者,有干于津液而荣卫气衰,肉烁而皮著于骨者,随其大经小络所属,上下中外前后,各为病所。”病因多由于反复感受燥邪,或先天禀赋不足,阴津亏耗,不能濡润脏腑、四肢百骸;或因情志失调,肝郁化火,火热伤津成燥;也有因或过多服用燥热药物,积热酿毒,灼伤津液,化燥而成。

  “燥痹”常见于西医学的干燥综合征(SS),为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临床除有唾液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的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刘完素补充《内经》病机十九条,提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燥有外燥、内燥之别。外燥,多在秋季外感燥邪所致,易于伤肺。内燥,为体内津液耗伤而干燥少津的病机变化。多因久病伤津耗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津液亏少,以及热性病过程中的热盛伤津等所致。由于津液亏少,不足以内溉脏腑,外润腠理孔窍,从而燥由内而生,临床多见干燥失润等病变。

  内燥病变可发生于各脏腑组织,而以肺、胃、肾及大肠为多见,临床多见津液枯涸、阴虚内热之证,如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红龟裂,鼻干,目涩少泪,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少等。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可见食少、舌光红无苔;以肠燥为主,则兼见便秘等症;以肾燥为主,则见牙齿枯槁、毛发干枯等症。无论外燥还是内燥,都以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润为特征。

  内燥日久,则多有累及气血。津能化气,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如《类经·阴阳类》说:“请以釜观,得其象矣。夫水在釜中,下得阳火则水干,非水干也,水化气而去也;上加复固则水生,非水生也,气化水而流也……水气一体,于斯见矣。而人之精气亦犹是也。”若津液亏虚,可致气的衰少,从而导致津气亏虚之证。津血同源,血和津液皆为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皆属于阴,均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具营养和滋润的功能,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若津液亏虚日久,则可导致血行瘀滞不畅,表现为津亏血瘀的病机变化。

  本病案患者为内燥所致燥痹,病机特点为津液亏虚,气不生津,津不化气为主,兼有津亏血瘀,病位则在于肺脾胃肾,治宜益气滋阴生津。本方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以益气生津,沙参、麦冬、玉竹、石斛、花粉以滋肺津而养胃液,黄精、枸杞子以滋肾养阴,川芎行血气以治头痛,香附疏肝气以防滋腻太过,三七活血化瘀以疗津亏血瘀,诸药并用,气生津复血畅。